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吹响脱贫号角 共建幸福家园

    信息发布者:樊营村
    2019-06-25 20:41:04   转载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吹响脱贫号角 共建幸福家园

    时间:2019-06-25 09:32:23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通版-2.jpg

      南阳市村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全体学员到溧河乡现场教学点溧河党建主题公园观摩学习

    通版-2.jpg

      溧河乡党委书记李超一行观摩邢庄产业基地。 韩希超 摄

    通版-2.jpg

      书记乡长带队观摩陈官营笑川产业扶贫基地。周美娇 摄

      通版-2.jpg

      66名同志获得第二届“溧河之星”荣誉称号。韩希超 摄

      ◆政策扶贫结硕果◆

      “志智双扶” 提升脱贫成效

      本报讯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坚持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促进群众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通过倡树典型人物、开展“溧河之星”先进典型评选、文艺展演等形式,引导群众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接受教育,激发自身发展动力,让脱贫致富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

      溧河乡党委、乡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将大量人、财、物力资源投入到脱贫攻坚及各项民生工程之中。201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溧河之星”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2018民俗文化展演、魅力南阳行等大型活动,2019年举行了新年大合唱、溧河乡2019年首届“全民健身 返乡创业”篮球赛、第二届“溧河之星”评选、村党支部书记“大比武”等活动,不断为溧河人民送上一道道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精神大餐”,有效激发了困难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注重用群众身边的人教育人、带动人,大力宣传和弘扬看得见、学得到的“道德模范”,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深化移风易俗活动,自觉成为新风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此外,还投资4万余元建立高标准沙岗村南“爱心超市”一所,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群众“等靠要”思想得到根本改变,“自我造血”功能稳步提升。

      “双基”排查 夯实脱贫基础

      本报讯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惠博)“你好,家里现在还有啥困难需要我们帮助的?”“学生上学的补助按时发放没有?”为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举措更加精准有效,近一时期,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在全乡范围内扎实开展以“摸排问题、建立台账,一户一策、整改提升”为主题的脱贫攻坚“双基提升”活动,进一步摸清基本情况,提升基础工作。

      为了搞好这项工作,该乡党政班子领导牵头组成12个“双基”调查组,在集中培训过后,便深入到各村各贫困户家中,实地了解贫困群众的困难和需求。

      调查组每到一户,都与贫困户进行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各种行业政策落实情况,找问题查短板,并对每户的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认真登记。此次调查,掌握了“双基”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业”行动 促进精准扶贫

      本报讯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惠博)“非常感谢乡政府和村里给俺安排了清洁工岗位,让俺能在家门口挣钱,今后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说起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宛城区溧河乡邢庄村贫困群众王会昌激动地伸出了大拇指。

      近年来,溧河乡立足身处南阳新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心地带、辖区企业众多的区位优势,在脱贫攻坚“双业”行动中坚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大胆探索创新,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彻底拔除穷根为目标,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相结合、同企业发展经营用人需求相结合,创新就业形式,拓展创业思路。

      一是加强贫困户产业扶持,由乡政府主导,多方争取资金,针对有技术、有基础但缺乏资金的劳动力,加强资金和技术扶持,为贫困户打造产业基地,助推自主创业。二是加强贫困户专业技术推广,针对有精力、有体力但缺乏技术的劳动力,由乡政府协调与企业联合建立扶贫车间,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又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有干劲、有创业精神但缺乏就业门路的劳动力,积极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为贫困劳动力进一步扩大就业前景提供全方位服务。

      公益岗位为精准扶贫兜底助力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凌晨5点左右天刚亮,方文克和往常一样,来到了陈官营村街道上,开始了当天的劳作。方文克是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陈官营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其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女儿后期也查出病症,全家就靠他自己一个人挣钱。

      方文克知道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生活的重压让他屡屡受挫。起初,他靠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但是母亲看病的花费越来越多,让他支付不起,便开始四处借钱,刚开始亲朋好友、邻里乡间可怜他都还帮帮忙,但是看病需要长期消费,他也不好意思再张口。

      母亲生病要吃药,当时还没查出患病的女儿需要学费,家里还得生活,面对家庭的开支,一家因此陷入了贫苦的生活困境,连基本的医药费都难以负担,方文克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为有效安排激发支持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增加内生动力,增强他脱贫的决心。村“两委”了解了方文克家庭情况后,主动帮其申请了公益岗位,主要负责乡村垃圾的清理,村街道卫生打扫、每天生活垃圾的清理等,党群服务中心的卫生也都是他来打扫,两份公益岗位收入一个月1340元。

      这个每月挣钱虽不算太多的公益性岗位,对于方文克来说,却犹如生活的“救命稻草”,为他们一家人带来了希望。他既方便照顾母亲和女儿,同时又能够有一份稳定收入。自此,方文克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知道靠政策扶持不如靠自身劳动,主动抓住机会,能多干就多干。

      不仅如此,方文克还是村里的保险宣传员,针对农业保险知识进村入户向村民进行宣传,一年也有1000元的收入。

      “身苦心不苦,就是有时候累我也觉得开心又满足,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有自信和力量,我现在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有盼头了,幸福感倍增。”方文克表示。

      事实上,在溧河乡陈官营村,通过公益性岗位获得稳定收入的并非只有方文克一人。近年来,陈官营村针对缺劳动力致贫、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结合村实际,开发公益性岗位,因户因人设岗,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产业为扶贫持续“造血”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仲夏时节,溧河乡笑川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基地里绿意盎然,百花齐放。月季花海一眼望不到头,散发出阵阵香气;一串串似碧玉的葡萄挂满枝头,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成立于2017年的溧河乡笑川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陈官营村,紧邻沪陕高速、南阳市区经十路最南端,区位优势明显,将打造成为集农林产品种植养殖、销售、游园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经济组织。

      近年来,南阳市溧河乡紧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核心问题,全面落实两业攻坚,增强脱贫后劲,因地制宜建设笑川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了精准扶贫户经济收入。

      “在这里工作之后我变得主动起来了,每天做些除草、给瓜果套袋等简单的活,能收入60元钱呐,生活越来越好了。”正在笑川葡萄基地里务工的建档贫困户杨长更激动地说。像杨长更一样在这里务工的建档贫困户还有很多。

      负责人吴听贵介绍,基地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就业,目前已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劳动就业协议12户12人,吸纳附近务工群众长期稳定务工30人以上,带动从业人员增收年人均2万元以上,临时用工高峰时可达70~80人,日工资不低于60元。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进入基地务工就业,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性工资收入。

      考虑到贫困户缺技术、缺经验,基地主动对贫困户进行必要劳动技能培训,制订年度培训计划,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实地示范讲解、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工人、贫困户传授新型实用技术、信息和知识,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素质。

      为了让扶贫雨露润泽千家万户,基地还为贫困户家属提供就业平台。“我儿子二级残疾啥也做不了,乡、村‘两委’政府了解到我家情况后,让我在这里务工既能照顾儿子又有收入。”袁青敏一边给葡萄套袋一边说。

      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也使更多的贫困户发展有依靠、就业有渠道、离土不离乡,更好地脱贫致富,从而增强贫困户和周边群众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动力。

      “目前基地仍在规划建设中,期间我们将会吸纳更多劳动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让他们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走向幸福生活。”吴听贵充满信心地说。

      “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惠博 韩希超

      欲拔“穷根”,先治“心病”。

      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溧河之星”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中,共27名溧河脱贫群众接受了“脱贫之星”荣誉称号。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党委、乡政府坚持问题导向,走上了一条以“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全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增强困难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动力。2018年以来,溧河乡先后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区“志智双扶”溧河专场文艺巡演、全乡2018民俗文化展演、2019新年大合唱比赛、第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全民健身、返乡创业”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精品”文化体育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都由溧河干群自编自导自演、困难群众广泛参与其中,极大地激发了贫困人员的生活信心和内生动力。

      注重选树典型示范,坚持“表彰先进、激励全乡”的工作理念,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优秀扶贫干部(集体)、先进脱贫个人给予合适奖励,有效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较好地实现了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兴起了“学模范、知荣辱、共奋进、促脱贫”的良好氛围。连续两年开展“溧河之星”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先后对全乡45名自强自立、踏实肯干的“脱贫之星”和20余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爱岗之星”“奉献之星”给予表彰奖励,在全乡、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都引发强烈关注和良好反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今年年初,溧河乡已有62.7%的贫困人员实现光荣脱贫,全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都得到根本好转,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上级组织、社会各界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通版-2.jpg

    贫困户正在给葡萄套袋“美容”。周美娇 摄

      ◆干部扶贫有担当◆

      “要时刻把贫困户放心里”

      ——驻村第一书记靖会平的扶贫情怀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南阳市溧河乡十里铺村有这样一位“女书记”,她志向不输男儿,干劲不输男儿,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以及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她就是2017年11月被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到溧河乡十里铺村的驻村书记靖会平。

      “王俊章这两天苋菜啥价?卖哩咋样?”6月22日,周六,正在蔬菜大棚里干活的脱贫户王俊章见到靖会平急忙出来迎接。靖会平介绍,王俊章和其妻子因病致贫,一直没有工作,之后村“两委”以及驻村工作队根据他家情况,利用到户增收资金因户施策给他家建起了一个蔬菜大棚。夫妻两个很勤奋,刚开始靖会平带着夫妻二人像种植大户学习经验和技术,现在王俊章一年的蔬菜种植,年收入1.7万余元,2018年光荣脱贫。

      如今全家脱贫了,生活好起来了,王俊章的儿子王东圆上学的事情,又成了靖会平的“心病”。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王东圆,成绩不是很好,家里考虑不再上学直接打工。但靖会平知道不仅物质需要脱贫,精神脱贫也重要。靖会平一直很照顾王东圆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高考后,她咨询王东圆的老师,经常与王东圆谈心,建议并鼓励他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门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还送给孩子两本书鼓励他继续上学。

      不光是王俊章一家,村里的每一位贫困群众只要有需要她都会及时帮助。今年春节大年初七脱贫户张秀义叫她去家里吃饭,她说能得到贫困户的认可,再苦再累也值得,要时刻把贫困户放在心里。

      “我很自豪,我是一位扶贫人。”自驻村工作以来,靖会平在党和上级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成长。为了能够尽快开展工作,她跟同志们走村入户开展调研走访,记下每户的情况,制订帮扶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真诚帮扶结成了穷人亲,因为经常在村里奔波,她将最爱的高跟鞋换成了平底鞋。

      靖会平的办公桌靠近墙面的角落里,半封抬头是儿子的手写信件上面写着“当你选择一种工作方式,再苦再累,也要无怨无悔,坚持走下去,选择驻村工作对妈妈是一种历练,一种锻炼,也希望你可以坚持做好每一件事……”谈起儿子和家人靖会平眼眶湿润了,她说感谢自己驻村以来家人对她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十里铺村民在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过上了幸福生活。靖会平说,在村里待久了跟村民不仅有感情也有亲情,看着村民们的生活好起来自己别提有多高兴了。

      党支部书记大比武 激发乡村党建新动能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韩希超

      比党建、比发展、比出新业绩,赛作风、赛干劲、赛出精气神。近日,南阳市宛城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大比武”推进会议在溧河乡召开。

      当天参加打擂的12位“选手”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工作作风扎实,是在项目建设、“双违”整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重点难点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代表。他们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等方面的工作“打擂”,生动、精彩地演讲配合简洁的乡党建工作汇报片和村汇报短片将各村的工作故事娓娓道来,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你们王堂村项目多、产业强,我们袁老家也不弱,环境美、鲜桃多,欢迎大家来品尝……”袁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柯说。

      “各位书记的经验分享让我学到了很多,大家聚在这里共商共谋乡村振兴的良方,对我今后的村庄建设发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推动高质量党建上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受益匪浅。”与会人员说。

      随后,在现场召开的宛城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大比武”推进会上,区委书记刘中青对本次“大比武”擂台赛以及溧河乡的整体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溧河乡各级干部要趁热打铁、再接再厉,不断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本领,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扶贫路”铺到心坎 贫困户脱贫干劲足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袁永强 张东阳 周美娇

      正逢集市,像往常一样,今年79岁的王振东推着三轮车在集市上修鞋。他是志智双扶的典型代表,靠自己双手修鞋挣钱,深受邻居乡亲们的欢迎。

      当日中午,见到溧河乡扶贫主任何长宁之后,正在吃午饭的王振东便放下手中的碗筷,赶紧招呼他往屋里坐并激动地说:“何主任啊,现在一有集市我就出去出摊,每天能挣一二十元,虽然不多俺就是老了也不能认输。政府给我改造了房子、修了路,我现在很幸福,俺也想靠俺自己的双手回报党和政府。”

      攀谈中得知,王振东干了34年的修鞋匠,年过七旬也一直坚持着这门“手艺”。他说,之前的房子住不成了,出门的路窄得两个人都挤不过去,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出行很不便,这成为他一直以来的“心病”。

      2019年年初,宛城区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情况后,便同村“两委”一起商议如何解决贫困户的“心病”。沙岗村党支部书记黄瑞平说:“贫困户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一定抓紧把路修好。”当即拍板,说干就干,砖铺硬化路面,决定的事立即执行,这也是溧河乡党委改变工作作风6条要求之一——雷厉风行作风的体现。从备料到铺好路面,只用两天时间,长10米、宽2米的砖铺路直接修到了王大爷的家门口。

      如今,王大爷骑着三轮车在宽敞干净的路上,倍感舒心,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通版-2.jpg

    溧河乡整洁靓丽的乡村一角。韩希超 摄

      ◆奋力建设大美乡村◆

      党建引领 奋写光彩夺目溧河新篇章

      本报讯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惠博 周美娇)2017年以来,在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之下,溧河乡各项重点难点工作成效凸显。

      在项目建设方面,征收土地3662亩,征迁各类建筑物面积15.3万平方米,圆满完成郑万高铁、溧河治理、第二完全学校、二胶三期、纬七路、纬八路西延、园区标准化厂房、恒大翡翠华庭等26个项目的征地征迁任务。

      在“双违”整治方面,近两年来共依法组织大型拆除“双违”行动62次,拆除违法建设9.5万余平方米,阻止各类“双违”行为200多次,彻底刹住了“双违”歪风,树牢了清风正气,规范了全乡用地建设秩序,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信访维稳方面,2017年以来,依法快速解决有理信访问题160余件;52起信访积案全部得到妥善化解;依法处置缠访、闹访、非访、信访老户等;2017年以来无一起京、省登记集体访、非访,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要事不出乡”的工作目标。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去年9月至今,全乡累计出动劳力,组织各类机械车辆,清运垃圾杂物,拆除危旧房屋及畜禽棚;新建文化广场3个、各类游园9个,新建、整修道路21.5公里,拆除旱厕287个,新建、改建公厕29座,改造农村户厕682户。综合各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过920万元,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溧河乡财政投入资金300余万元,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完成了乡、村两级退军人服务阵地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一部一站一中心”服务保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全乡广大退役军人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狠抓“四大关键” 助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惠博)近年来,溧河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高质量,狠抓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为民服务“四大关键”,在全乡营造出风清气正、人心向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各项重点难点工作均实现了新的跨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指数节节攀升。

      抓阵地建设,助推党的建设高质量实现全覆盖。该乡出资3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乡级党群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方位提升乡党群服务大厅的硬件基础和服务水平。投入资金32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胡寨村、竹园庄村村级活动场所的新建任务,陈官营村、邢庄村村级活动场所的改扩建任务,以及王堂、沙岗等6个村村级活动场所的整修提升任务,确保乡、村两级均拥有面貌一新的便民利民服务阵地。此外,该乡立足身处园区、企业众多的区位优势,坚持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着力实现“两个覆盖”。

      抓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党建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该乡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换届过程中,该乡选出了一支年龄结构更优、文化素质更高、工作能力更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同时坚持树立奖优罚劣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消除了个别干部此前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错误思维。

      抓作风建设,努力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近年来,该乡组织召开千人大会,邀请市、区专家教授为全乡党员干部上党课,将全市“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和溧河乡“正风肃纪”专项整治活动有机结合,在全乡党员干部中大力提倡“严、实、快、信”工作作风,坚决杜绝“软、散、慵、懒”不良风气,全乡党风政风、工作作风持续好转。

      抓为民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该乡扎实开展“四联两聚”活动,以“三个中心”(乡、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综治中心)为主阵地,推动袁老家、王堂、郭店、胡寨等“四联两聚”活动示范点“遍地开花”。截至年初,全乡村级服务群众专项基金已帮扶救助困难户1680户(次),发放救助资金57万余元。

      改善村容户貌 打造宜居家园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惠博

      笔直干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绿植,红白相间的房屋,宽阔明亮的广场……夏收时节,走进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唯一的贫困村沙岗村,眼前的美景扑面而来。

      沙岗村的巨大变化只是溧河乡全域各村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溧河乡党委、乡政府以全乡58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和79户贫困户的户容户貌为工作重点,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工作标准,以观摩评比奖优罚劣为具体抓手,充分调动全乡各村和广大干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在全乡掀起一股声势浩大、持久有力的“两貌”整治提升活动热潮。

      在连续几个月的奋战中,该乡累计清运垃圾杂物超过2万车,拆除危旧房屋、畜禽棚397间,拆除旱厕287个,新建、改建公厕49座,改造农村户厕481户,拆除、搬迁禁养区内全部养殖场89个,清理沟渠、坑塘内垃圾漂浮物1.6万余立方米,铺设、整修下水管网6600多米,新建文化广场3个、各类游园9个。全乡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市、区主要领导和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谈到“两貌”提升工作,溧河乡党委书记李超的一席话,道出了全乡各级干部的心声:“提升改善村容户貌,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关乎溧河数万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接下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高标杆,扩大战果,着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倾力打造“绿、洁、敞、亮、美”的宜居家园,把实事抓实,把好事做好,让上级组织更加放心,让溧河人民更加满意!”

      ◆励志脱贫赢赞誉◆

      石东伟:舍小家为大家 真情帮扶为扶贫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同样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作为溧河乡陈官营村扶贫专干的石东伟,在精准扶贫工作热潮中,舍小家顾大家,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石东伟是退伍军人,2017年年底到陈官营村接手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一直以军人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奔忙于该村精准扶贫工作第一线。他说:“干就得干好。”

      为了贫困户识别、致贫原因更精准,他白天深入贫困户家中,比对信息,让群众认可,让群众看到扶贫不是走过场,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晚上加班到深夜,为扶贫工作兢兢业业。

      群众事无小事,因为大雨贫困户家排水管道不顺畅,他就让其住在村委会办公室,叫来专业维修人员为其疏通下水道,赢得群众夸赞。“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幸福,在扶贫责任组这个大家庭里,我很开心。”石东伟说。

      石东伟深知,要精准扶贫,就得先扶志,打开贫困对象的心结。他经常给脱贫户许德强谈心,了解其家庭情况后为其安排公益岗位,解决生活所需……在村“两委”的统一引导下,村里通过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从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勤劳致富、自主创业中评比先进,颁发荣誉证书,倡导鼓励贫困户用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石东伟也不例外,1992年石东伟开始种植菊花,收成不错,效益也一直不错。接手扶贫工作后,他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因为无暇照顾,再加上去年雨水多,损失了10万元。家人埋怨,亲朋好友、战友不理解,尽管如此,他还是舍小家顾大局,勤勤恳恳奋战在基层脱贫攻坚战场上。

      王松昌:“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这块还疼吗?这块疼是需要多活动来缓解。”刚忙完手上活的王松昌说。在南阳市溧河乡卫生院,王松昌正在给患者做腰部按摩,他是溧河乡邢庄村黑龙庙的一名脱贫户,父子俩相依为命。

      1996年的一场车祸,右腿因车祸截肢,一家人原本不富裕但还幸福的生活被打破了,之后的两年一度抑郁颓废,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失去劳动能力的他,开始产生生活无望的念头。

      “我当时想,不振作起来,这个家怎么办?我儿子怎么办?”2013年他决定学习按摩,2014年学成在市区按摩店打工,不分昼夜能够拿到1000元的工资,但除去路费、饭费等,也所剩寥寥无几。再加上孩子需要上学,学费又是一个大问题。村“两委”得知情况后,鼓励王松昌在溧河乡卫生院工作,离家近,省去的路费等能够贴补家用,现在能拿到2000元/月的工资。

      如今的王松昌满脸笑容,“现在的政策真好,我们家吃穿不愁,生活有了保障!虽然我腿部残疾,但我不能‘等靠要’,给国家增加负担,要凭勤劳肯干,把生活越过越好!”

      袁根:昔日贫困户今成扶贫资料员

      ■本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周美娇

      在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沙岗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位特殊的“村干部”。他的名字叫袁根,28岁,先天性小儿麻痹患者,三级残疾,在村里担任扶贫工作资料员的职务。他的特殊之处不在于工作成绩有多么出色,而在于他是一名脱贫户。

      袁根是宛城区溧河乡沙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被评为贫困户,2018年脱贫。袁母李秀焕是小儿麻痹患者,三级残疾,袁父于2008年11月因意外去世后,家中仅余母子二人。但精准扶贫给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今年5月25日召开的宛城区第二届“溧河之星”颁奖典礼上,袁根拿到了“脱贫之星”的荣誉,这一荣誉是他们靠自身奋斗出来的。

      沙岗村村干部年龄偏大,不少还是“电脑盲”,很多资料需要电脑操作完成,2017年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村里根据袁根的情况,给他安排了扶贫工作资料员的公益岗。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袁根勤学好问,能熟练操作电脑,村里有关扶贫工作的资料他也能帮忙处理,久而久之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从此,他成了村里没有编制、不领工资的“村干部”。如今他依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劳付出。

      说起给贫困户落实帮扶政策,袁根如数家珍,他跑遍了村里14户贫困户,每一户和他都成了“老熟人”,从一个扶贫“门外汉”逐步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政策通”。袁根说,2019年扶贫工作更要做实做细,他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政策储备,不断壮大自己才能够帮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

      整理资料、进村入户、制定表格、活动准备等一系列工作,袁根都已熟能生巧。现在的他从事着扶贫工作,每天面对和他一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有一份深深地使命感。这些邻里乡亲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他说:“我曾经和他们一样,知道他们的内心想法,贫困户需要我,我有责任和义务靠我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家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虽然家庭遭遇了变故,但人穷志不穷,立志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的生活,用自己辛勤付出的汗水为自己和母亲撑起一片天。确立为贫困户后,他依旧没有放弃过奋斗,不仅励志脱贫,而且想为沙岗村作出更多的贡献。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